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内容简介 · · · · · ·
黄烈先生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一书,分导论、上编、下编三部分,共469页,附后记2页。
这本《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就是作者在以前发表的有关论文基础上,加以修改、充实,并使之系统化,然后结集而成。因此,此书既不同于一般的论文集,也不同于全面系统的专著。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和民族关系史的专题论著。对活跃在我国古代前期历史上的许多古老民族,如羌、氐、匈奴、乌桓、鲜卑等,提供了若干有始有末的历史材料,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研究。
作者简介 · · · · · ·
黄烈(1924.12-2006.7.29)字治平,湖北汉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49年至1954年任共青团江西省委干事,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任郭沫若先生秘书兼学术助手。195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黄烈先生致力于推动魏晋南北朝史学术研究的发展,为建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被推举为首任学会会长,在此期间,他团结国内外学界同仁为推进研究,繁荣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离任学会会长之后任学会顾问。
黄烈先生生前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参加了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撰写工作,此书获得了历史研究所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负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8卷)的编辑出版;为整理出版其先父、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的遗著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黄文弼遗稿《西北史地论丛》等4种。此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主要有:《释汉简中有关汉代社会性质诸例》(历史研究1957年第六期)、《关于〈史记〉三家注的关系问题》(文史哲1958年第四期)、《五胡汉化与五胡政权的关系》(历史研究1963年第三期)、《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与人合写)(历史研究1964年第四期)、《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5年第二期)、《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战争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一期)、《论郭老治史的创新精神》(人民日报1985年5月26日)、《略论吐鲁番出土的“道教符录”》(文物1981年第一期)、《民族融合与淝水之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内地的关系》(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一辑)、《北凉史上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一期)、《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人民日报1983年8月29日)、《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黄文弼传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期)、《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三期)、《略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色彩的战争问题》(光明日报1985年1月)、《略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文史知识1986年第十一期)、《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高昌试探》(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第三期)。
目录 · · · · · ·
一、几点说明 (1)
二、几个理论问题 (12)
上 编
第一章 古羌、西羌、东羌和后秦 (39)
一、传说时代的羌族 (40)
二、卜辞中所见羌和羌方 (48)
三、周、秦羌戎 (56)
四、河湟羌 (77)
五、东羌 (87)
六、后秦政权的民族性质 (106)
第二章 氐族的来源、形成和融合 (114)
一、汉代氐族状况 (115)
二、氐与羌的关系 (123)
三、街、冀、獂、邽之戎和氐 (126)
四、氐与三苗的关系 (127)
五、三个氐族政权和氐汉的融合 (136)
第三章 南匈奴的变化和消失 (161)
一、南匈奴附汉 (161)
二、内迁后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状况 (170)
三、南匈奴的社会变革 (185)
四、汉、赵建国与匈奴五部解体 (198)
五、南匈奴民族诸要素的变化 (205)
六、汉、赵灭亡以后的匈奴余众 (210)
第四章 乌桓和东部鲜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 (220)
一、乌桓、鲜卑的先世 (22l)
二、婚姻与家庭 (227)
三、生产、交换、占有和奴役 (231)
四、部,邑、邑落、落和人口 (240)
五、汉族、汉魏政府与鸟桓、鲜卑的关系 (251)
第五章 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 (272)
一、嘎仙洞与呼伦池时期 (273)
二,拓跋氏族制度机关的改造 (280)
三、新的国家机构的逐渐出现 (292)
四、拓跋早期国家的性质 (297)
第六章 卢水胡与北凉 (308)
一、卢水胡的族属 (308)
二、北凉政权的民族结构和特点 (312)
三、北凉与高昌 (320)
四、官役、佛寺及其他 (324)
下 编
第一章 内迁各族汉化的途径 (331)
一、聚族而居阻碍民族融合 (331)
二、从无秩序掠夺到有秩序掠夺 (335)
三、政权是民族结合的纽带 (339)
四、各族政权对本族的改造作用 (343)
五、民族解体与民族融合 (348)
第二章 《徙戎论》与关中氐羌和并州匈奴 (351)
一、江统与《徙戌论》 (351)
二、关中氐羌 (353)
三、并州匈奴 (361)
四、民族观的进展 (367)
五、民族政策的辩论与历史回顾 (370)
第三章 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的战争性质 (377)
一、氐汉相结合的政权性质 (378)
二、兼并统一的战争性质 (390)
三、几点辩析 (39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内地的关系 (400)
一、政治关系并未中断 (401)
二、经济关系有新的发展 (412)
三、文化关系更加紧密 (424)
第五章 “守白力”、“守海”文书与通西域道路的变迁 (431)
一、“守白力”、“守海”文书 (431)
二、西汉南、北道究竟何所指 (436)
三、新道的发现与中、南二道的变化 (445)
四、伊吾道与大海道 (453)
第六章 吐鲁番出土道教符箓与道教西传高昌 (459)
一、从敦煌所见道教西传的痕迹 (46l)
二、吐鲁番出土的道教符箓 (462)
三、高昌墓葬中其他出土物所反映的道教影响 (465)
四、唐代西州的道教流传 (467)
后记 (40l)